据日前中纪委网站文章报道,目前北京的疫情病例均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直接或间接的流行病学关联。今年这两次疫情爆发均发源于农批市场的事实,暴露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诸多问题和隐患,其中之一或者说与大健康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公共卫生问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改革开放、搞活流通首当其冲的农批市场,相比其发展成就,公共卫生管理始终是个短板。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很多人眼里,传统农贸市场还是一片热闹的“江湖”,有些则成了脏乱差的代称。即使在全社会都极为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有些传统农贸市场仍未将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联系在一起。这就很令人惊讶了。
管住病毒和病菌传播的食品入口安全,自然是当前乃至今后农贸市场交易的重中之重。但笔者以为,仅仅关注入口安全还不够,还必须关注包括与食品入口安全密切相关的大公共卫生(以下简称大公卫)的安全。这方面,我国香港当年的历史教训值得汲取。据资料记载:1842年香港开埠后,在香港的三个主要聚居区——港岛北岸的上市场(太平山区)、中市场(中环街市对上山坡)及下市场(苏杭街一带),相继形成大大小小的以农产品和食品为主的大型街市。然而没过几年,这些市场便面临病菌大敌,多次爆发疟疾、霍乱、肺结核、天花等流行疫病。专家认为,造成这些重大公共卫生灾害的原因,除 了香港的湿热气候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市场的公共卫生环境和商户们卫生习惯不佳。
对于任何重大的历史教训,我们都应该学会举一反三。无论是香港当年的历史教训还是这次疫情的爆发,都必须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将之放在大公共卫生的高度和广度上来汲取教训。自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很多农贸市场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仅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法律法规,而且纷纷开始加强对公共卫生的管理力度。除了防疫管控之外,市场管理者还督促商户严格遵守各项卫生管理要求,如要求场内销售、贮存场所必须每日通风换气;对市场内的洗手间及各处公共区域的垃圾桶,组织工作人员定点定时进行深度消毒清洁、及时清理堆物和垃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等。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农批市场大公卫的理念和措施,不仅是为了临时应对疫情之类突发事件,而要将之做为长久的一项工作来做。为此,如有着京城最大“米袋子”“鱼盘子”的北京盛华宏林农批市场,在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建立了由所在地村保洁组、市场专职保洁员和市场管理员的三级联动管理制度;物业工程部负责环境卫生工作具体落实,安排一名物业工程部副经理专职负责市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市场管理部负责商户“门前三包”;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场环境卫 生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市场环境卫生的管理,打造了干净、整洁的市场环境。